作为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工程,科创板开设与注册制试点一经落地,就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自7月22日开市以来,至今已平稳运行70多个交易日,历时3个多月时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也由首批的25家增至51家。伴随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围绕科创板长远发展的各项配套制度也陆续出炉。8月23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特别规定》;同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在此之后,证监会又起草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科创板再融资办法》),并与11月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科创板再融资办法》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募资投向做出更明确的指向,即符合科创板定位,公开发行或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均应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营业务。同时,还针对科创板的特点设置了差异化的信息披露需求,尤其重点突出了科技创新领域的信息披露要求。
对此,兴业银行(19.500, -0.24, -1.22%)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更多属于“硬科技”产业,很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不为大众所熟知。
“新兴的高端科技产业,不像食品饮料或基建等传统产业,大众并不了解具体情况,这就需要一些业内的专家,对上市公司信披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不过,这类高端产业的圈子通常不会很大,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专家作为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其评定是否公允无法确定。”鲁政委进一步表示,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股价估值会体现得更加充分,也会令投资者更方便、更快捷地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